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6-22 12:19
医疗行业是技术创新推动型行业,交叉学科的发展正成为该行业技术发展创新的推动力。健康前沿领域汇聚融合生命科学、工程学、基因组学、信息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上海大学一直提倡多学科会战的思路,联合多学科一起对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环上大科技园依托上海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成果转化项目不断涌现,已培育出一批自主创新企业,通过原创技术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引领者。
本次路演活动旨在为环上大科技园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企业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技术和产品、寻求投资和合作机会的平台。通过本次路演活动,期待有更多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得到行业的关注,实现产业和资本的有效链接。
王祎龙教授于200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国家CSC奖学金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毕业后进入同济大学工作,现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中心独立课题组长。王教授一直聚焦在磁性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尤其是纳米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领域,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上海市科委的科研项目。
祎飞生物以细胞治疗、体外诊断的核心原材料研发和生产为主线,拥有生物体外分离用功能化磁珠生产平台,基于自主磁珠批量制备和高活性抗体偶联技术,实现国产替代,生产用于细胞治疗中的细胞分选、核酸提取、免疫共沉淀、磁微粒电化学发光等的配套的功能化免疫磁珠,具有粒径大范围可调、表面基团可定制的特点。公司的自主磁珠制备和抗体偶联技术,已验证质量超过进口商业磁珠,是CAR-T关键材料国产替代方案的基础。
公司同时开展以疾病血清蛋白为标志物的高精确度可定量POCT磁免疫检测试剂盒及配套仪器研发,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完成针对多种疾病的磁免疫试剂盒和配套仪器工程样机的研制和数万例临床样本验证的企业。
张舒林教授于2006年获四川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赴美国马里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高级研究学者,合作开展糖免疫生物学及其转化医学研究。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仲景中医药产业研究院从事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任教授、研究生导师,转化医学课题组PI。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30余件。主持多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试剂以及检测产品开发,其中3项获得二类以上新药械产品注册证书,并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医药生产、科学研究和临床细胞治疗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采用基于新型质谱分析技术的多组学和代谢组学手段,结合大数据分析和AI建模等方法,系统、全面、精准地锁定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成分和配比,从而使产品具有不含血清、性能更一致、批次重复性好、可大规模放大生产等优势,产品性能和指标有期望达到甚至超过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针对目前无血清培养基在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细胞治疗、美容护肤研究应用众多领域中的痛点问题,公司自主研发的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无血清培养基系列,可国产替代进口品牌,满足国内对这一系列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的迫切需求。
刘心悦博士本硕博毕业于上海米乐M6 米乐交通大学,目前是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在站博后。研究方向是生物力学、细胞力学:细胞内吞、细胞跨膜传质方法、癌细胞迁移、细胞形态学、细胞资源分配等。目前总共发表SCI期刊、核心及会议论文14篇。第一作者论文7篇(其中两篇中科院一区,一篇期刊2020年度Top10文章),第二作者论文5篇(一篇被评为期刊封面文章)。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癌细胞转移过程中穿越血管壁的力学可塑性机制和膜张力的影响。
本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微射流的细胞力学特性测量和开孔传质一体化系统,通过高通量智能力学测量可以精准控制微射流给细胞膜开孔,实现大分子药物的跨膜输运和提高细胞存活率,并基于此建立一个综合的细胞力学数据库,为研究人员、生物医学工程师和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资源平台。通过该系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力学行为、生理功能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异常变化和机制,为药物递送、基因编辑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创新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