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一站到底”院士一生为国“听海”——追记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

M6(米乐)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520488

M6(米乐)

M6(米乐)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校动态

“一站到底”院士一生为国“听海”——追记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3-23 03:21

  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3月19日,漫天大雪降临“冰城”。当天22时58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杨士莪始终坚持科研报国,勇攀科技高峰,矢志为中国万里海疆装上自己的“耳朵”,成为我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躬耕教坛、奖掖后学,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国家急需的水声人才成长起来。直到耄耋之年,他依旧投身教学科研一线,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

  杨士莪1931年出生于河南南阳,从小经历战乱,在天津、北京、重庆等地流离辗转。年少时的经历让他萌生出强国渴望,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的他选择肄业,毅然报名参军,后来到位于大连的第一海军学校(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

  1952年,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开始筹建,因校址在哈尔滨,被称为“哈军工”,也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杨士莪因此北上哈尔滨。

  光波、电磁波等在水中都“寸步难行”,声波可以远距离传播。那时,水声学科在我国尚属空白。1957年,杨士莪被派往苏联进修,并从教授天文学的教员改行研究水声。期间,他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他这样的外国人是紧紧关闭的。

  “真正尖端的东西,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杨士莪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

  1960年,回国后的杨士莪白手起家,全身心投身祖国“主战场”,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繁忙的工作之余,杨士莪挤出时间钻研理论,编写教材。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水下噪声原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声学原理》,以及《水声传播原理》《统计传播》《水声学》等一系列课程和教材,都出自他和他的团队。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万多公里。无论是海洋矿产勘探、船舶导航、水下作业等海洋资源开发,还是海疆保卫重任,都离不开水声学,离不开杨士莪打下的基础。

  70年来,杨士莪引领了中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的发展历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9月15日,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杨士莪第十一届“龙江楷模”称号。

  时间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水声测量系统的负责人,杨士莪带领团队完成了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的研制。这次成功,为国家海洋工程技术研发积累了经验。

  1994年4月,南海。在这个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区和重要海上通道,一场中国水声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终于出征了。这是我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堪称中国水声“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

  悬挂着五星红旗、承载着近百名科研人员的两艘水声科学考察船稳稳行进,杨士莪担任此次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行至赤道附近,太阳高悬于头顶,甲板温度接近70摄氏度,酷热难耐。长期在海上工作,淡水告罄,年过花甲的杨士莪和队员便把船上飘着油花的压载水烧开了喝。

  “要想‘下五洋捉鳖’,拼的就是那股劲儿。”回想当年与老师一同出海,早已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杨德森仍旧难以忘怀,“老师常说,有时候科研就是打仗,该咬牙的时候就得咬牙,这让我终生受益。”

  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他为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设计并建造了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

  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我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国家海洋局为85岁高龄的杨士莪颁发“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很多人以为,年至耄耋,他总该歇歇了。没想到,奋斗的姿态从未从他身上褪去。试验设备准备、海洋水文条件监测、海试数据分析……和过去一样,杨士莪始终坚持参加科研海试和科学考察,很多项目都会过问、筹划。

  “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人虽然退休了,但为国家作贡献的脚步不能停。”在三年多前举办的90岁寿辰仪式上,杨士莪接受采访时铿锵的话语,言犹在耳。

  相对于不少热门专业,水声显得小众又冷门,不少学生和家长并不了解。但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它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

  “中国的蓝色海洋,同样需要每个人爱护、保护、守护。”在数十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杨士莪始终这样介绍,将自己的海洋理念传递给人们。

  在哈工程,从教70年来,他每年都给本硕博学生授课,并且几乎都是站着讲课,是出了名的“一站到底”。他曾打趣地说:“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

  2022年9月开学伊始,杨士莪准时走进教室,台下坐满青年学生。写工整的板书、讲前沿的知识,他目光平和、声如洪钟,慢条斯理、充满睿智……课堂结束,不少学生起立鼓掌,还有的冲上讲台和他合影、请教问题,他都一一应下。

  学生们说,请杨院士审阅论文,一两天就能得到反馈,修改意见和建议写得清清楚楚。有时参加学术会议调整课程时间,只要一回到学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耽误的课补上,对学生从不敷衍。

  同事们说,几乎没见过他发脾气,但他却不怒自威,一方面因为高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源于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

  同行们说,和年轻人相比,杨院士在年龄和体能上没有优势可言,但从未见他流露疲态或者慌乱的神色,无论肩上的压力多大,他总像一堵墙,指挥若定、沉着果断。

  作为我国首批博导,参与培养我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教师队伍,建立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个水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据统计,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水声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数已经成长为科研及学术骨干,我国水声领域的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导。

  “受欺负,是因为我们还不行,得想办法把国家发展起来”“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过教训、栽过跟头的人应该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学科更好进步”“要把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杨士莪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水声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他所在的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做人做事做学问,不仅是他的信仰,更成为每个哈工程人的红色气质和精神力量,怀揣强国梦想,守卫“蓝色国土”。

  斯人已逝,其志长存。浪潮滚滚,涛声阵阵,在漫长的海岸回响着,更激荡着一代代后来者的心。 (记者 杨思琪)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