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3-20 02:30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有些公开课,可以不用上。有位读者留言——
在很多人看来,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应该把课讲得很精彩,尤其是公开场合下,上出让人喝彩的课,这才是真正优秀的老师。
其实,上好公开课,只是一个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全面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中,有“公开课”的指标。往往公开课上得越出色,级别越高,越有机会被评为“优秀教师”;晋升职称,也必有公开课指标。很多人往往把上出更漂亮、级别更更高的公开课,作为很重要的专业标准。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学校里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公开课上得很一般(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他们真的不想上公开课),也不热衷于搞教育科研(不得已写篇论文,都是为了评职称;做课题也是迫于无奈),但这类老师往往是班级管理和教学的一把好手。
班级管理井井有条,学生带得极其出色,家长口碑极高。学校里最难带的班级,到他们手上,简直像变戏法一样,半年时间,焕然一新。
这样的老师, 公开课没啥级别,课题也不见立项,名师评比永远轮不到,各类培训也基本绝缘,甚至很少外出听课。但是,他们永远是教学质量的代名词,永远是家长选班的大热门,永远是校长手中的大王牌。
他们,是教师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是教育质量的底线。让这部分教师活得有尊严,才是基础教育的希望之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的眼睛盯着少数“上公开课的人”“做课题的人”,却忽略了这批真正值得研究、值得公开的人。
他们的治班之道,他们的教学之道,才是最需要深入研究的。把常态课上好,把日常的教育做好,才是一线教师的真正出路。
把太多时间耗费在打磨一节又一节公开课上,哪来的时间博览群书提升自我?哪来的时间研究常态课堂?哪来的时间潜心带好学生?
带班级,带学生,犹如“文火炖猪脚”,需要的是常识、耐心和坚守,而不是一味创新,一味夺人眼球。
学生发展,永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人格、习惯、成绩、个性、视野,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几个主要维度;衡量一个老师是不是名师,应当检验他带的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把眼睛盯着几节公开课,几篇论文。
公开课和论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手段当作目的,甚至当作终极追求。
我们需要公开课,需要公开这些默默无闻的老师,如何带出一批又一批出色学生的带班之道、教学之道;
我们需要做科研,需要研究这些默默无闻的老师,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我们需要评名师,需要评出“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手中有绝活,脚下有方向”的真真正正的“明师”。
唯有把更多的目光、经费、精力,聚焦到这些“真明师”上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花拳绣腿,才不会年年折腾、年年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