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山西:科技来助力 稳粮有保障

M6(米乐)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520488

M6(米乐)

M6(米乐)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校动态

山西:科技来助力 稳粮有保障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3-18 15:45

  春风十里,农事渐忙。放眼河东沃野、平阳大地,返青的麦苗长势正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测墒情,讲技术、送服务,指导麦农开展春季麦田管理,共同为夺取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我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供给充足,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迈出新步伐。2023年,粮食总产量295.6亿斤,平均亩产623.5斤,均创历史新高;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肉蛋奶总产量428.2万吨,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093.2万吨、1065.9万吨;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同比增长8.3%。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科技赋能助力。2023年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喂,党老师您好!我是临汾市尧都区吴村镇乔化村为民惠众合作社的王惠忠,我想问一下随着气温回升,麦田该咋管理,您能给指导一下吗?”“好的,我现在就去你们村看一下,最好是把种粮大户和技术人员都组织过来,咱们现场交流。”3月12日,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党建友研究员接到了一个麦农的电话,结束通话后,他立即带领团队前往现场查看苗情,并叮嘱麦农:“要做好追肥浇水工作,促进麦苗早返青,提高春生分蘖成穗率,奠定稳产高产基础。”麦农王惠忠连连点头、不断感谢,“真是太好啦,专家随叫随到、服务到位,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变成沉甸甸的果实,作物一般要经历出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周期,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项措施都必须落实到位。每年年初,省农业农村厅就发布现代农业主推技术、主推标准、主推品种,为老百姓提供选择参考,目前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

  今年春节假期刚结束,大范围寒潮雨雪天气影响我省。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服务专队立即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小麦生产,3个服务专队分赴芮城、新绛、翼城、襄汾、霍州、浮山和太谷等县市区实地开展墒情苗情调查。同时,制定“山西冬小麦应对早春寒潮雨雪攻略”,运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第一时间将防范应对措施告知麦农和生产主体。近日,省植保中心又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对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发生趋势进行会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

  科技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粮食丰产增收的保障。多年来,我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着力破解一批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为全省“三农”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我省粮食产量分别在2013年、2020年、2022年先后跨过270亿斤、280亿斤、290亿斤三个台阶。2023年,我省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粮食总产量达到295.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吨粮田”“吨半粮田”等示范创建试点不断挖掘增产潜力。2023年我省还启动5大类27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新通过国家审定登记品种63个,入选国家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3个,全国最多。

  在全省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京民表示,今年我省将聚焦“稳粮保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件大事”,扎实实施“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增效、产业融合提效”等“九大工程”,省里还将组织启动绿色高效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5个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2023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03.5万千瓦,“互联网+”与农机化深度融合,加装北斗导航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3万余台。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1%,较2022年增长1.1个百分点。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许多适宜丘陵山区耕整地机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谷子等特色杂粮生产机械的引进和研发,得到广大种植户的一致好评。 3月10日,运城市盐湖区姚孟街道陶上村的小麦田,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徐锐正在调配除草剂开展除草作业。伴随着机翼的嗡鸣声,两台植保无人机在小麦田中同时起飞作业,阵阵白雾均匀洒落,不到一个小时便完成了20余亩麦田的除草工作。在盐湖区福运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农机作业培训,讲解农机具操作使用、保养维修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27家农机合作社目前已检修完成2000台(件)、培训1000余人次。

  3月13日,在高平市马村普华园区工厂化育苗基地大棚,数万株种苗整齐排列在育苗床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为了提升育苗质量,基地对水质进行了净化处理,引进了自动化点播机、遥控喷淋系统和暖风设备,对育苗大棚内的温度、湿度进行智能化精准化控制。基地负责人韩国叶介绍说:“今年我们增加了500多平方米的黄瓜育苗棚,棚里增加了暖风机,还利用砖厂的余热来给棚里增加温度。”基地采取草炭灰、蛭石、珍珠岩配好比例,利用自动点播机实现了精准播种、覆土压实的全程自动化,保证育苗盘的每个穴孔精准播入。园区生产负责人张志明告诉记者:“我们以销定产,随产随销,每年可为市场提供优质种苗300余万株。”

  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是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重点部署,今年我省将瞄准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生产需求,扶持研发15项新型农机装备,建设93个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点。同时,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继续开展全省农机示范社场户培育活动,将新认定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30个,机械化示范家庭农场10个,农机示范大户10个;加强智能化、标准化建设,建设智慧农机社会化服务区域中心试点20个,引导支持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大力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新业态,加速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眼下,春耕春播已经开始,全省种子化肥农药储量充足、价格平稳,已检修农业机械数量2.9万台套,培训机手和修理工数量0.3万人次,做好了春耕春播准备。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高位再出发,要把粮油生产任务落实到村到田,在稳面积的基础上,全力挖潜增效、防灾减损,提高单产。同时,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加强生猪产能调控,统筹抓好牛羊禽生产,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

  我省将按照全要素集成、分作物实施、整建制推动的思路,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带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在同朔、忻定、上党、晋中盆地,创建玉米“吨粮田”;在晋南盆地小麦、玉米两茬种植区打造一批“吨半粮田”。遴选培育规模种粮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400个,带动提升单产水平。在阳高、原平、汾阳等20个县(市、区)实施整县整建制单产提升项目,开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融合,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科技推广,关键在人。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用好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个“法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党建友就是一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服务浮山县小麦生产,在槐埝乡南西坡村建立示范基地50余亩,大力推广“旱地小麦一优四改绿色栽培技术”“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等,“面对面、手把手”培养乡土人才和“田秀才”,使浮山县小麦新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他带领团队创新集成技术4项,其中“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是2023年农业农村部和我省主推技术;制定省级地方标准9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育成小麦品种3个,这些技术和品种支撑全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膜覆盖在五台县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生产中存在的出苗不整齐、板结放苗投工大、作业速度慢、地膜难回收等难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民,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张中东特派员和团队成员研究集成的以膜侧播种为核心技术的“膜侧播种艺机一体技术”有效解决了上述地膜覆盖中存在的问题。每亩可节约地膜20%,亩增产50公斤—100公斤。近年在五台县茹村、豆村等乡镇推广面积累计达20余万亩,帮助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该技术连续五年被遴选为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2019年,张中东作为科技特派员受到科学技术部通报表扬。

  据山西农业大学社会服务部部长邢宝龙介绍,截至2023年底,学校共选派科技特派员5199人,他们围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出思路想点子,举办技术培训、创建引领示范、创新服务模式体系,提升基层科技人才能力,带动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垣曲县科技特派团提出的“谷子—油菜”轮作模式,经过近三年探索与推广,深受当地百姓认可。2023年“谷子—油菜”轮作模式种植3000余亩,增收油菜55万公斤、谷子30万公斤,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的目标,相信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我省农民的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农民的生活也将“芝麻开花节节高”。(记者王秀娟)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答记者问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3月17日公开发布。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记者就此采访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力支撑能源电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北京时间3月14日21时许,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中国空间站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及样品组合体由空间站机械臂成功转移至空间站气闸舱内。次日,航天员把取回的组合体从气闸舱转移至实验舱,并将装置内科学实验样品进行拆卸、存储。后续实验样品将随神舟飞船返回地面,移交科学家进一步开展地面研究工作。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锂硫电池有望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而不像目前这样需要数小时。这一突破有可能彻底改变储能技术,推动高性能电池系统的发展,为消费电子产品和电网应用储能系统提供性能更好的电力解决方案。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17日,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和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星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2024年,智慧海关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重点建设九大标志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海关监管服务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自动”。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稳面积、提单产、强管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让单产能够大面积提升。

  一辆49吨柴油重型卡车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约40辆小轿车的排放量。与49吨柴油重卡相比,若把燃料换为液态的氢燃料电池,则每辆液氢重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40吨,有望实现长途重载车辆的零排放。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初步测算,2023年,家电服务业总体规模近万亿元,活跃法人单位数约10万家,服务收入及盈利增长已超过制造和销售行业。

  记者14日获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三层石墨烯的菱形堆垛结构发现,在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电子和红外声子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这有望应用于光电调制器和光电芯片等领域。据悉,这项研究为理解菱形堆垛的三层石墨烯中的超导和铁磁等物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杨振清告诉记者,大多数主流社交平台和内容发布平台都有一系列规则和政策来限制伪科普内容的传播。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孙小莉表示:“对于有意、无意传播的伪科普内容,平台应有相应的监管、处理方式,全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的发展,是解决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建立联合监督执法要情工作清单、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同时要建立重大案件督办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以及建立健全监督执法结果协同运用机制。

  在山东省惠民县桑落墅镇一处“百姓健身屋”,群众在锻炼身体。利伯曼说,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再有太多活动,但保存能量的进化本能仍然存在,因此不想体育锻炼“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

  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一段时期,维生素D被说得像是一种“灵丹妙药”。一个世纪前,人们开始用维生素D来治疗佝偻病。佝偻病是一种儿童疾病,会导致骨骼脆弱和变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月13日,由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主办的人形机器人大赛暨未来产业揭榜挂帅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赛。

  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