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2-16 21:01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 7 年领跑全国,深圳 - 香港 - 广州集群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前 100 个创新集群第二位……这些都是大湾区科创锃亮的名片。
与此同时,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创高地。如今的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科技人才云集,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之势。此时,变 单打独斗 为 联合作战 ,寻求 最大公约数 ,尤为关键。
朝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如何协同,让创新要素的流动更顺畅?
纵观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往往处于 金字塔 的顶端。已处于塔顶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今剑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寻找 源头活水 是关键。这意味着要在 从 0 到 1 的基础创新取得突破,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多个城市。城市间定位不同、各有所长,如何将这一优势最大化?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广东省实验室等 20 多个科技创新载体已投入使用。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陈立看来,大湾区科技创新全链条都将从中受益,在科学研究和成果孵化的效率方面有望实现飞跃。
放眼整个大湾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高端科研资源形成集群之势。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 为有源头活水来 ,粤港澳三地科学家在 家门口 就能开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在深港,鹏城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 中国算力网 香港城市节点于去年 12 月正式成立。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由此,香港科学家可以背靠内地,使用全国算力开展科研。鹏城实验室也能借助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加强全球合作。
不仅如此,今年 1 月初,第三批 11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名单出炉,这些实验室均是粤港澳三方或粤港、粤澳双方的具有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建设。
从 0 到 1,激活创新源头,期待越来越多的原创科学成果从湾区走向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基础研究成果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终点。将产业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用 金点子 赋能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如何破题?
这里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生产链条,又有科研创新能力强、与国际充分接轨的优势,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于是,我们看到,刚揭幕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工业信息与智能研究所,汇聚了跨学科人才,组成强大的工业顾问委员会阵容,将积极探索智能化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同推动大湾区乃至全国产业升级。
另一边,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成为澳门大学在大湾区设立的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一条从原始科技到融入大湾区产业链的完整生态链由此展开。
而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数百家科技企业扎堆河套合作区, 楼下科研实验、楼上创业孵化 成常态。
从 1 到 100,产学研 强强联合 ,大湾区呼唤更多的创新改革与试验探索。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三个法域、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是优势,也是挑战。大湾区最重要的融合,是规则和标准的统一,已是各方共识。协同创新,重在规则衔接,难也在规则衔接。加快实现 软联通 ,是 制度之异 变 制度之利 的有力举措。
绿色通道 提高通关效率。去年 7 月,广州市第一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印发,以广州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试点,相关物资审批时间由 1 — 2 周缩短至 1 — 3 天,进境检验检疫时间由 3 天缩短至 1 天。
重大平台进一步提速升级。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了科研机构 白名单 制度,对日常往返园区工作的 白名单 内的科研人员及其携带物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
总部设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曾立下多项创举。2019 年,该实验室成为唯一在香港设立分部的广东省级实验室,还完成了香港和内地科技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最大的一次性拨款。
资金过河到港,让香港科学家看到了希望,能真正地参与国家的海洋科学大计划,推进粤港科技协同创新。
如今,大科学装置已成集群之势,重大创新平台接连落地。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走?
科技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当务之急,还需加强引才育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和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吸引了包括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等一大批内地及港澳科学家前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除此之外,香港、澳门有多所院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合作办学,对粤港澳人才培养合作和协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接轨国际,打造高端对线 月举办的第二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了多位诺奖得主及近百位海内外院士云集大湾区。
从省级到各地市,相关探索已经落地:广东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推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深圳还入选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 人才高地 之势,向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