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这座中医领域“灯塔”大学建在苏州 能让苏州成为中医“米乐 M6米乐母港”吗?

M6(米乐)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520488

M6(米乐)

M6(米乐)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校动态

这座中医领域“灯塔”大学建在苏州 能让苏州成为中医“米乐 M6米乐母港”吗?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0-31 19:09

  从今年3月份破土动工,到10月份全面封顶(东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建设速度可以用拔地而起来形容。随着进入最后的装饰装修阶段,预计到明年6月就能全部建成,9月实现首届新生入驻。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项目为国家级大学,是我国最年轻的“中”字头大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发起设立,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直属的首所本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有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直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而如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也有了直属的“科学院大学”。

  这所或将成为中国中医药类最强大学的新设大学,所在地是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该市吴中高新区临湖镇。苏州历来是中国的中医重镇,不仅诞生了吴门医派这一重要的中医流派,更是中医重要学派温病学派的发源地。借势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这座中医学术和人才培养的“灯塔”,苏州能够再次成为中国中医领域的重镇——甚至“母港”吗?苏州应该如何发力做强中医产业引领中医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光大?

这座中医领域“灯塔”大学建在苏州 能让苏州成为中医“米乐 M6米乐母港”吗?(图1)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项目位于苏州吴中高新区临湖镇,北至园博园路、东至临湖路、西至柳舍村、南至园博园东入口。项目占地面积约40.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17万平方米,其中东区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服务楼、食堂、阶梯教室等。学校将设置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主干学科。建成之后,学校将满足至少5000名在校生的规模,其中本、硕、博学生比例约为2:5:3。

  许多人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并不熟悉。但如果提及中国唯一一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脱口而出:屠呦呦,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最高国家荣誉“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终身研究员、首批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米乐 M6米乐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发现了具有独特结构的新化合物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的方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在全球得到了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下设18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1个研究生院、3家分院和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拥有王永炎、陈可冀、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5名院士,路志正、陈可冀、刘志明、薛伯寿、张伯礼、余瀛鳌、翁维良7名国医大师;拥有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2人,岐黄学者27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拥有荣誉首席研究员11人,首席研究员54人,特聘首席研究员2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以及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GCP)、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

  这么一所国字号新设大学将本部落地于苏州,是苏州的荣幸,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地于合肥一样。为了这个目标,苏州全力以赴地争取,并全力以赴地建设。2021年4月,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暨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共同致力于建设一所中医药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根据合作协议,在苏州设立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将设置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主干学科,以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国家队”的高端引领作用,将优势科技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起点、少而精、广兼容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定位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中医思维,对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且非常及时,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为满足这所国字号中医大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需求,苏州将苏州市中医院和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同时,苏州市政府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共同创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

这座中医领域“灯塔”大学建在苏州 能让苏州成为中医“米乐 M6米乐母港”吗?(图2)

  因为苏州源远流长的中医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医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医流派,承载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落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认为,首先,苏州在中医药方面有着深厚底蕴,拥有以中医温病学派和吴门医派的为数众多的名医群体;其次,苏州也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开放创新、包容合作、高校友好的现代之城。

  宋室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促进了吴中医学的发展。南宋时期,苏州先后出现了医院和药局,有了内科、外科、针灸科、儿科等专科,并有葛氏、韩氏、钱氏等享有盛誉的世医之家,形成了“言医者莫盛于中吴”之中医盛况。

  元末明初,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门人戴思恭来吴行医,其博采众长、师古不泥,是吴医形成的引导者。后王宾、盛寅传承朱丹溪学说,葛应雷传承中原医学,交会融合,吴门医派由此发端。

  明清时期是吴中医学的鼎盛时期,不仅医家众多,著述宏富,更为关键的是吴门医派形成了其中心学术思想——温病学说。元末明初的王履、明末清初的吴有性、清中期的叶天士代表了温病学说的萌芽、形成、鼎盛各个时期,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温病学说从此成为中医学医学流派重要的组成部分。至此,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性极强、传承不衰的医学流派——吴门医派,后世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美誉。

  吴门医派形成后的数百年间,特别是明清两代,吴中名医辈出,医学著作层出不穷,是吴中医学的鼎盛时期。著名医家如王履、薛己、缪希雍、吴又可、张路玉、叶天士、薛生白、周扬俊、徐灵胎、尤在泾、王洪绪、陆九芝、曹沧州等。清末民初,苏州出现了一批名医,如吕仁甫、王霖、鲍竺生、陆方石、陈憩亭、艾步蟾、顾伯平、陈星华、陆晋笙、汪逢春、马筱岩等。民国时期的苏州中医,主要有以顾允石为代表的杂病派,有以经绶章、李畴人为代表的温病派,有以顾福如为代表的中西汇通派。

  解放后,苏州先后涌现出了黄一峰、陈明善、钱伯煊、承淡安、叶橘泉、何焕荣、龚正丰等一大批名医。何焕荣、龚正丰二老还是健在的、依然每周固定时间坐诊的江苏省名老中医。

  在防控新冠疫情期间,中医温病学说理论、药方疗法、吴门医人为战胜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中医中药卓著真实的治疗效果及中医人济世救人的医德仁心。

  中医在苏州拥有广泛而深厚的民间基础,在当代,无论是中医还是重要产业,苏州都可圈可点。中医医疗机构无论是规模还是层次处于全省前列,全市共有中医医院9家,中西医结合医院4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5家,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乙等。全市共有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企业20家,年产值近百亿元,其中不乏雷允上、李良济等龙头企业。

  对于许多苏州市民来说,位于留园路218号的来恩骨伤科门诊部并不陌生,曾几何时这家低调的中医诊所就开在了那里,并且门前永远是熙熙攘攘,院内始终是人满为患。来恩诊所的“当家人”周才生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且拥有极高的民间声誉,获评过“苏州人最爱的非遗项目”第一名。2018—2019年苏州广电综艺频道《闪亮的宝藏》发起过一次“苏州人最爱的非遗项目”评选活动(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周氏针灸”以远超弹词、评话、灯彩的票数,获得“断档式”第一。

  电视屏幕上,周才生拿出一把长约尺许、宽约一指的“宝剑”,告诉主持人和观众,这就是他为病人针灸的“针”,名为剑针。周才生为病人扎针的场面颇为震撼,胆小的人都不敢看,他根据病人的病因及部位,将“剑针”深深刺入皮层和肌肉或骨骼组织之间,甚至有时只剩“剑柄”露在外面,再以特定的手法和动作或穿刺,或“搅动”。病人并不感觉多少疼痛,对此周才生的解释是病人自身因为病灶部位的疼痛远远大于“剑针”扎入之痛,所以才并不觉得特别痛苦。

  周氏“针灸”是一种医用针,由针体和针柄组成,有不同形制,最长针达30CM,形制为“剑针”,在临床上具备多种刃口与形状不同的针头,其特征为柄体上有一容置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二孔段内从前向后依次设有夹头及顶杆,夹头的后端有两条长槽,这些长槽均与中心孔相通,当顶杆向前运动时,夹头夹持住针体成为一把完整的形似宝剑的周氏“针灸”。

  周氏针灸是根植于“澄江针灸学派”中医治疗理论体系与针灸技法传承发展而来,其医理秉承前国医大师承淡安先生发明的无痛押手进针法对病患治疗,在其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传承与发展而来的“针灸”和“针灸术”对病人病患部位而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体系,对病灶的剥离粘连、松解僵直、疏通瘀血必须有的放矢一气呵成,不可伤及血管与神经。周氏“针灸术”是运用“针灸”通过独特的施术手法疏导、截断、激活微循环,作用直达病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其机理为崩溃旧的带病循环机制,重建新的良性机制,从本源上治疗相关疾病。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作为中医针灸术继承与发扬者,周才生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传统中医药学,进一步完善了“周氏针灸”和中医骨伤科治疗体系。这一特色治疗体系使得小小的门诊医院声名远播,国内外骨病患者纷纷慕名前来,三十多年来每天门庭若市,迄今已累计治疗患者近百万。

  为什么观众纷纷把票投给周才生?因为周才生的“剑针”确实对于许多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甚至许多观众直接就是受益者。与其说观众是把票投给了“周医生”,不如说观众是把票投给了“中医”。

这座中医领域“灯塔”大学建在苏州 能让苏州成为中医“米乐 M6米乐母港”吗?(图3)

  生物医药,是苏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一号产业”,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比肩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的创新和制造高地。围绕中医中药创新发展做出深远布局,也是苏州需要提交的产业答卷,而如何借势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使之成为这场布局中的制胜棋,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既有“灯塔”,更须“母港”。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将为苏州带来中医领域顶级的医疗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比如苏州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助力苏州市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向全国供给国家级中医医疗服务,更会为社会培养大量优质的中医药领域研究型人才和临床型人才,而苏州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所在地,“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就是要借势打造国内第一方阵的中医产业高地,形成国内举足轻重的中医“母港”。

  第二,在中药方面,苏州于2020年就施行了《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中已经将现代中药和生物药、新兴化药等一起,列成苏州生物医药的主攻方向;然而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地苏州之后,苏州的中医资源要素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方案,以更大的“野心”和更长远的战略和布局,推动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三,在中医方面,苏州还需进一步强化“挖潜”工作,在培育以苏州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疗体系基础上,加强对区域内民营中医资源的挖掘和培育,尤其是与吴门医派具有渊源和传承关系的中医机构和人才,发挥其特色,做大做强,培育出若干龙头型机构和领军型人才,积极探索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径。

  第四,“医旅”结合的中医康养模式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展开”的创新话题。苏州不仅是一个中医文化底蕴浓郁、根基深厚的城市,更是一个生态、人文、经济协调发展的“六边形”城市,“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园林之城、公园之城乃至于湿地之城,“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优质的生态条件叠加厚重的人文资源、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生活设施配套,苏州算得上是中国最佳康养地之一。未来,如果可以和苏州的中医资源相结合,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医康养之城”或许将横空出世。

  那时候,到苏州度着假就把“老毛病”治好了,或许就是个寻常之事。苏州的“福气”,可以给到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