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9-04 03: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全国三八红旗手,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材料高通量跨尺度集成计算与数据驱动的材料高效设计研究。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关系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平等、尊重、欣赏、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积极乐观、奋发向上、乐于合作的能力和品格。
在二十余年的科教生涯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集成计算材料科学中心主任孙志梅长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探索和解决“卡脖子”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说到为什么选择计算材料学,孙志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研究人员需要凭借直觉和经验不断‘试错’,然后在实验中反复尝试直到达到预期目的。这种做法成本高、周期长。可以说,计算材料科学是材料研究领域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桥梁’,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途径,而且使实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年,米乐M6 米乐正是借助计算材料这一“利器”,孙志梅带领她的团队打破了相关领域知识产权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在孙志梅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她对计算材料的认识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恰巧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里购置了一套可视化的计算机软件。出于好奇,孙志梅在实验工作空暇时间就研究一下。在那个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她只能通过自己摸索,米乐M6 米乐以问题为导向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研究计算材料从此成了她的“业余爱好”。但也正因为感兴趣,并愿意耐下心去研究,她发现了“新大陆”——“我发现这一研究特别有意思,因为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很多机理是解释不清楚的,但如果能用上计算,很快就可以把相关问题解释清楚。”研究计算材料的兴趣种子从此在她心中种下。
博士毕业后,为了更好地深入学习计算材料学领域前沿科学技术,孙志梅决定出国深造,先后在德国和瑞典从事科研工作。学成后,孙志梅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从出国时,就抱定了学成回国的想法,因为是国家培养了我。在国外,无论做得多好,都没有归属感,没有给自己的国家作贡献。”2007年,她踏上了回国的征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次将多年在外所学回馈祖国、回馈桑梓的自强之旅。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存储器是集成电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作为全球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存储器的自给能力和存储材料的研究都相对较弱。相关技术长期垄断在国外大型半导体公司的手中。低功耗新型相变存储材料的发展,尤其在高密度、高速存储器上的应用验证,对于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器芯片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的存储器跨越式发展、信息安全与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孙志梅将所学和研究经验带回国的动力源泉之一。她笑称自己从2007年回国到现在,就一直在做这一件事。
2013年,孙志梅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集成计算材料科学中心。中心邀请了包括计算机、数学、航空、材料、材料加工、固体力学等领域的专家加入,旨在把基于多尺度模拟与材料模型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应用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各学科,变革材料研发模式,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实现从原子到零部件(器件)的快速研发,为促进新材料研发飞跃式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自主研发分布式高通量自动流程集成计算和数据管理智能平台,是这些年来孙志梅及其团队一个值得骄傲的成果。“这个平台美国有、欧洲有,但是咱们国家没有。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从0到1自主研发了这个平台,它可以实现10的四次方量级的高通量自动流程的计算,并且进行自动分析,对加速材料研发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平台的研发是我国材料基因工程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突破,为解决我国卡脖子问题,打破相关领域知识产权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平台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众人看到的是鲜花掌声,只有孙志梅和与她一起攻关的伙伴们才知道,为实现这一突破,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因为涉及多学科交叉,他们常常会面临跨学科沟通交流的困难。孙志梅决心和团队成员一起自主学习和攻关需要的学科内容,从基础的代码编程,到数学模型甚至是机器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断攻关之后,他们逐渐培养起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在从0到1的过程中,孙志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无数个难眠的夜晚,青丝变白发,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她的较真儿和魄力。一些人看来只要完成项目指标就可以了,但孙志梅秉承“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理念,带领团队铆着一股劲儿攻坚克难,才有了如今的重大突破。众人都说孙志梅功不可没,她却笑着说:“这其实是互相成就,我们正好也遇上了对这些学科都感兴趣,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学习的团队成员。”在孙志梅看来,科研贵在坚持,再就是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正是在积极进取和不断调整的拼搏过程中,她的科研人生也一直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在教育理念上,孙志梅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在她看来,高明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我常告诉学生:‘24个小时是你自己的,我不来管理你的时间,你必须学会管理你自己的时间,这样才能取得成果。’”自由宽松的环境带来了融洽的氛围,但也并不意味着散漫,定期的汇报讨论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答疑解惑、自由交流学术思想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
站在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成为孙志梅最令学生们感激的原因之一。在她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而她要做的,就是观察他们的长处,给他们以自由的思想和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或者说有兴趣去当一名科学家、一名老师,他们也可以进企业,可以做管理,哪怕是当一颗小小螺丝钉,我愿意让他们自由选择,并想办法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她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真心换来了真心。
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孙志梅是亦师亦友般的存在。她不仅可以在各大国内外学术交流、讨论的场所挥洒自如,也可以在后辈需要的时候对他们施以援手。为年轻人做引荐、帮助他们申报基金、项目,助他们做好项目申报、答辩……对博士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孙志梅非常看重的一项。课题研究初期,她会多花心思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献、敲定方向,鼓励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会不断地提升他们写总结做报告的能力。大到方向把握,小到报告、PPT的外观如何改进,甚至答辩的表述方式、眼神如何调整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到如今,孙志梅在提携后辈方面已是名声在外,很多课题组之外的学生也纷纷前来求教,而她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对我来说,每个年轻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优点,都是努力上进的,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找到我,我非常乐意帮一把,相信他们后面能走得更顺。”孙志梅一直坚信一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今的孙志梅早已是硕果满园,但她并没有因此想过要停止耕耘,“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还挺有乐趣的,整天跟一群充满朝气、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年轻人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衰老得很慢,我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将自己的一生捆绑在事关国家兴旺、民族发展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上,孙志梅觉得“是最幸福不过的事情”。米乐 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