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8-08 16:45
让普通打工人艳羡不已的寒暑假,对科研人来说好像是空中楼阁一般看得见摸不着,一张无法兑换的空头支票。
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必须要有这样的认知,那就是:“放假不等于休假,休假不等于休息”。
而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这件事,比起放假,还是完成手头的科研进度更重要。毕竟,这是决定能否发paper、能否按时毕业的关键。
每年7月、8月,Nature Communications收到的论文数都会达到一个高峰。因为此时正处于假期内,不管是课业还是教学的负担都较轻,科研工作者们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研究上。
对于广大研究生而言,准时毕业是他们年轻生活里的头等大事。想毕业,手里必须有paper。而paper的前提,是手里必须有数据。
对于农学人来说,越是暑假越是忙。不仅要上山下乡,挖土种地,时时操心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实验数据,还为保护自己的实验植株与村民斗智斗勇。
和普通人想象中的“高大上”不同,科研的过程是枯燥且乏味的。有人戏称科研是“四子登科”:烧炉子、过柱子、养耗子、推式子。
前有化学人周而复始的“过柱子”,两寸硅胶爬岁月,三根柱子过流年;后有医学生战战兢兢养实验动物,亦父亦母,养鼠如子。
现在的学术会议、工作坊等科研交流活动,很多都安排在了暑期。正是考虑到能让各位教师和硕博士利用假期空余时间“错峰科研”,可谓用心良苦。
一到暑期“会议季”,挂着“国际”“高峰”等字眼的大规模会议如雨后春笋般扎堆出现。大会套小会,学者们有的甚至需要连轴巡回参会。
在博士生过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预聘长聘制度”,青睐优中选优。所谓的“指标”随着新进教师的水平升高而水涨船高,有时候,甚至“达标”了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留下。
有限的“收编”名额使中国高校教师的预聘期考核普遍存在着竞岗现象,只有手头攥更多一区论文、主持更多科研项目,才能增加必胜的筹码和信心。
人到中年,肩上扛着养家糊口的重任,青椒们只能牟足了劲发论文、拿项目、评职称。
重压之下,即使是在没有硬性科研任务的暑假,青年科研工作者们也会主动选择为自己的学术积累“添砖加瓦”。
有的奉行711,早7晚11全年无休;有的365天,每天雷打不动待在实验室里14个小时以上……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超负荷的工作反而影响科研效率,体力难以胜任如此高强度的作息。
搞科研,需要花时间,但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科研没有办法靠堆砌时间来换取成果。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不仅仅指枯燥和单调的科研生活,还指很多时候,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并不一定与收入成正比,也要忍受失望和挫败。米乐 M6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