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7-21 09:03
米乐M6 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同志亲笔题写了社名。1983年6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基于人教社的研究基础,教育部决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一名称之外,再增加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名称”,明确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既是教材的编辑出版机构,也是课程教材的研究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当年7月20日,同志为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亲笔题写了所名。
党和国家两代领导人分别为一个机构的两块牌子题写名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并且一直鞭策和鼓舞几代人教人始终不渝地为教材建设事业接续奋斗。
“教材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建设的本质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求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实行“三统一”。人教社在全力编研出版第十一套教材的同时,受教育部委托光荣地承担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编研出版任务。在三科教材编研出版工作中,人教社加强意识形态把关,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人教人持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再次彰显了教材建设国家队、主力军的实力。在迈向教育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人教人将坚决落实习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重要回信精神,“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是全国性大规模变革,是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优化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探索。教材是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重要凭借。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制者是每一次课程改革精神的凝练者,人教社的学科教材专家参与了新中国历次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在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研制过程中,人教社共12位学科专家参与了9个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教材是联通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载体,教材的编写者是将课改理念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他们的职责是吃透课改的理念,让理念变为教材文本,让理念进入课堂有教学内容支撑。人教社共编研出版了11套供全国使用的国家课程教材,这些教材的使用,让课程改革真实发生,有序推进,搭建了学生成长的阶梯,让育人目标得以实现。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发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人教社正在编研第12套义务教育教材,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用教材人的智慧和汗水构筑课程改革的通道。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是人教社不断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是保障高质量教材出版的宝贵经验,也是人教社一直以来贯彻执行的编研出版理念。“编研一体”即以研导编、以编促研、编研相融共生的工作机制与状态。
人教社建社之初,在主席亲自关怀下,党中央从全国调拨教材编写队伍,搭建了由学科专家、专职教材编辑、一线优秀教师共同构成的“三结合”队伍的框架。以叶圣陶先生为首的人教社的开创者,躬亲实践,埋下了“编研一体”的种子。编写之前开展研究,出版之后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材使用效果,研究与编写和使用相伴是老一辈教材编辑的自发探索与日常工作模式。
人教社通过编研一体的方式,建构了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及教材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为国家政策决策服务。
1983年,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每位教材编者都被赋予了课程教材研究者的职责,“编研一体”成为代代相传的遗传基因。教材编者从此笔耕不辍,研究教材如何编写,研究如何阐释教材编写意图,研究如何依据教材更好地教学。明确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指导处理教材编写:“教材编写要做到面向全体与关照差异的辩证统一,知识的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辩证统一,知识与能力、‘学’与‘用’的辩证统一,内容选取做到广度与深度、经典与现代之间的辩证统一,教材编排做到适合学生学习和便于教师教学的辩证统一。”用教材编研实践探索出高质量教材出版的基本路径,即“研究—编写—试教—完善—送审—使用培训”。
近10年来,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有1000余篇刊载于核心期刊,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7部,打造了教材研究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所有课程教材研究者眼中不容忽视的“人教现象”。这些论文对于指导一线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发挥了积极作用,教材编者由此成为一线教师的亲密伙伴、良师益友。同时,课程所建立了一整套的科研管理办法和科研考核指标,确保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制度保障,依规范实施,引领教材建设不断沿科学化、精细化的道路深化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教社党委深入学习领会习关于教材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编研一体的内涵,将编辑的内涵从注重编写扩展到既注重教材编写也注重教材研究,将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编写阶段,扩展到以研究支撑教材编写、出版、使用全流程。新的内涵引领相关研究紧密跟进,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课题研究是人教社课程所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抓手。40年来人教社课程所拓宽研究路径,服务国家教育发展大局,不断出版科研精品成果。
在科研引领方面,截至目前,人教社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以及部委委托课题55项,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同时,依托课程教材研究所,不断加强与全国各地教研机构、学术团体的合作,建立课程教材实验基地,切实形成了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强科研的工作机制。
在科研支撑方面,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自2012年开始,设定自主研究课题,专门解决教材编研、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小问题。例如,服务统编教材在各地衔接使用,设立各版本教材与统编教材教学衔接问题专项课题。再比如,“人教版教材纵横衔接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内容和方法”“高中生物教材插图‘问题驱动’的实践研究”“化学教材中的习题编制研究”“物理教材实验优化研究”,这些问题,理论研究者不感兴趣,实践研究者研究不了,只有教材建设者最为关切,也只有教材建设者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本本教材。
进入新时代,人教社陆续建设了一批高端科研机构。2013年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6年获批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人教社)重点实验室”,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小学(中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研究基地,2021年牵头建设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教育出版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壮大了课程所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形成了一批服务于国家教材及教育出版政策决策的研究成果。
人教社作为教育出版专业机构,以社会效益为首要追求,以出版传播教材建设研究成果和精品教育研究成果为己任,不仅出版了一批教材建设自主研究成果,包括人教人论教材、中国教材研究文库、“学科教材论丛书”等,还策划出版了一批高质量教育理论著作、高等教育教材,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等。
为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课程教材研究所不断建立与全国各地教研室、教育学术团队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协作,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还与海外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课程·教材·教法》杂志,是新中国第一家课程教材研究的学术专业核心期刊。该刊主要发表专业研究人员、教材作者、一线教师、教研人员的优秀学术论文,研究课程教材理论,探讨教学方法,介绍国内外动态,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权威刊物,也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重要学术窗口。
人教社的编研出版人员,集“研究者”“编著者”“编辑者”“培训者”身份于一体,是各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研究是人教社员工的必修课。支持符合条件的所有员工申报、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规划课题、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研究,为高级职称以下的青年员工开设课程所青年研究专项。所有课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中期、结题均鼓励员工现场学习交流。打造了中青年论文评选、说课大赛、教育出版专题演讲比赛、青年编校知识与技能竞赛四大特色活动,为中青年同志搭建了展示风采、交流提升的平台,有效促进了人教社教材编研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或与高校、研究机构、学会、协会等合办多项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力量,全面把握基础教育前沿动态。以制度方式规定青年员工必须有半年以上教育实习经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育实习基地,鼓励编辑把研究做在课堂上,把论文写在校园里。鼓励与激励相结合,每年评选科研考核优秀团队、科研成果岗位之星。
回顾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年来走过的历程,从最初由所有编辑兼任课程所研究人员,发展至今,已有科研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教数字研究院等多个专职研究机构,形成了更加雄厚的专兼职结合的研究人员队伍。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秉承着叶圣陶、戴伯韬、叶立群等老一辈教科书专家、学者们开创并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始终以严谨的科研态度,以永不停息的创新脚步,保持课程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迈向教育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人教社课程所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人教社将实行教材编研出版大循环战略,开门办出版,吸引更多一流研究机构、一流研究人才共同为教材建设事业、教育出版事业作出贡献。
“梦想续激励,勤奋增志气。正义鼓风帆,艰险何为惧。”我国教材建设事业从借鉴国外教材起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终于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教材建设道路。面对未来,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满怀希望,充满信心,必将以精品教材和高质量出版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