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米乐 M6米乐聚焦二十大 如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清华附中原校长王殿军这样谈!

M6(米乐)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520488

M6(米乐)

M6(米乐)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校动态

米乐 M6米乐聚焦二十大 如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清华附中原校长王殿军这样谈!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7-13 10:56

  原标题:聚焦二十大 如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清华附中原校长王殿军这样谈!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京召开,习在大会报告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服从国家利益需求为主要动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英才教育的每一次兴起都以国家的建设发展对人才的极度需求为背景,但在发展过程中又会由于部分民众对于英才教育的狭隘理解导致无法以平和心态待之。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准备以及对于英才教育的研究滞后,使得我们有些基层学校在并不了解英才教育的情况下,急于落地实践,在基础理论、师资、基础条件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强行“嫁接”,出现了重智力、轻素质的倾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规范的变味现象。

  一提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许多人就认为是在开展学科竞赛。事实上,学科竞赛本质上是一种更难、更深的学科教育,和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画等号。学科竞赛是小众化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适合。而我们提倡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有的学生因为参加学科竞赛而过早地把自己限制在某个学科的专业学习领域,整体的科学素养反而下降了。

  我们应结合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方法论和基础研究的实践,系统性地收集过程性的培养数据,量化地、长期地跟踪培养结果,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型学科的发展,将过去经验化的培养过程系统化,从评价、选拔、培养、师资、管理政策等多方面立体地形成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

  此外,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培的办法,建立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培训体系,注重专业知识拓展和教育实践能力提升,使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赋能者,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能够自我评价,不断设定并追求符合国家未来发展利益的长远目标。

  在触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时,总是绕不开教育公平的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公平与教育卓越在本质上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教育公平主要涉及人人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差异化的教育。而教育卓越指向个体更高的成就并推动社会不断走向卓越。公平旨在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机会;卓越则意指确保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出足够多的优秀学生,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教育公平不应该对立于个体学习者在适合自己的能力水平、领域或兴趣方面追求卓越的机会。英才教育既关乎公平,也关乎卓越,是公平和卓越的双重体现,其目标是实现“有质量的公平”。

  科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应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并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能够尊重科学伦理,利用科学造福人类。

  科学教育要同时兼顾普及和提高双重使命,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和培养体系,在普及的过程中,发现有科学天赋的苗子。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而且能够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顶尖的科技人才,相信坚持数年、数十年,一定可以助力国家成为科技强国。

  [1] 金涌.科技创新启示录:创新与发明大师轶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 郑泉水,徐芦平,白峰杉,张林,王民盛.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探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5):580-588.

  [3]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36-42.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声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米乐 M6米乐